image

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昨天审议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6-2040)(送审稿)》(以下简称《总体规划》)。根据规划,到2040年,上海将努力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,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、人文之城、生态之城。按程序,“上海2040”总体规划在本次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将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。

规划·人口

2020年控制在2500万内

常住人口规模、建设用地规模是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指标。《总体规划》提出,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,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,并以2500万人左右作为2040年常住人口调控标准。

2015年,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3145平方公里,远高于很多国际大都市20%-30%的水平。为此,《总体规划》 提出了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目标,明确2040年本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200平方公里,与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3226平方公里相比,削减了26平方公里。

规划·空间

虹桥川沙归入主城区

空间格局是支撑城市发展和体现发展质量的关键,是空间资源配置策略和政策的平台。《总体规划》提出,要形成“网络化、多中心、组团式、集约型”的空间格局。未来,上海将打造由城市主中心(中央活动区)、城市副中心、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。其中,城市主中心是一个包括小陆家嘴、外滩、人民广场、世博-前滩-徐汇滨江地区、中山公园、虹桥开发区、北外滩、杨浦滨江等区域的连绵地区,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。这也是中央活动区(CAZ)首次被提出,与中央商务区(CBD)相比,中央活动区(CAZ)融合了中央商务区、中心商业区、休闲娱乐区等功能,功能更加综合,更突出人的体验和活动。

此外,上海还将着力形成“主城区-新城-新市镇-乡村”组成的城乡体系。其中,主城区,包括中心城和中心城周边虹桥、川沙、宝山、闵行4个主城片区。《总体规划》提出,要以强化生态安全、防止城市蔓延、促进组团发展为导向,对主城区进行空间优化。

规划·交通

完善骑行网络和步行区域

交通规划历来备受社会关注,在综合交通体系方面,《总体规划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。

一是提升国际枢纽功能,完善区域、城市枢纽体系。重点提升浦东枢纽、虹桥枢纽和洋山枢纽成为国际级(含国家级)枢纽。依托城际铁路、市域轨道快线等交通线路,设置上海西、徐行等19个城市级客运与货运枢纽。

二是强化综合运输廊道建设,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。重点提升沪宁、沪杭、沿江、沪通、沪湖、沿湾、沪甬等7条区域综合运输走廊的服务能级与效率。

三是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,构建一网多模式的轨道交通网络。到2040年,形成由城际线、市区线、局域线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,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。

四是适应绿色交通要求和城市生活方式转变,优化慢行交通和城市物流格局。提高非机动车通行网络的连续性,完善安全通达的骑行网络和舒适便捷的步行活动区域,建设更多的“B+R”(自行车+换乘)设施。

规划·环境

要严格控制PM2.5浓度

坚持生态优先,是《总体规划》的一个显著特点。具体任务包括四个方面:

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。推进低碳发展,全面降低碳排放,实现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,到2040年,实现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15%以上。

二是建设四大生态区域。即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、环淀山湖水乡古镇生态区、杭州湾沿岸生态湾区,保护好近海湿地地区。

三是构建“双环、九廊、十区”多层次、成网络、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。

四是强化大气、水、土壤环境保护和固体废弃物治理。到2040年,PM2.5年均浓度控制在20微克/立方米左右,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的水平。

相关新闻:

建卓越全球城市 上海2040总体规划将报国务院审批

来源:东方网

上海市14届人大常委会33次会议今天上午审议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6-2040)(送审稿)》。

按程序,“上海2040”总体规划在本次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将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。

会上听取了送审稿(以下简称《总体规划》)的说明和审议意见报告。2040年的上海可能会变成什么样?跟着记者一起来看。

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:创新、人文、生态之城

《总体规划》从城市性质和城市愿景两个角度对城市发展目标进行了表述。

其中将上海的城市性质表述为,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,国际经济、金融、贸易、航运、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。

城市愿景是从反映市民意愿的角度对城市发展目标进行描述,具体表述为,卓越的全球城市,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、人文之城、生态之城。

“卓越”既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,也表明要进入全球城市第一梯队的目标。